肯黎

© 肯黎 | Powered by LOFTER

盖伊·特立斯《被仰望与被遗忘的》


这本书超级棒,是一本关于纽约这座城市的人和事的纪实录,全书读起来更像小说,内里其实是纪实文学。


第一部《纽约 一位猎奇者的足迹》写的是青年时代的作者眼中的纽约。该部分主要通过讲述一些个人或某些群体的故事,以及描述一些街道在某几个时点的画面,提炼出了关于纽约印象的几个关键短语:被忽视、匿名者、个性、奇特职业、被遗忘。
作者在该部分提到了消息灵通的看门人、酒店门童,按摩师,拳击手,手推车制造匠,摩天大楼估价师,侦探,算命师,婚介所职员,老人等。作者也描述了凌晨一二点的百老汇,清晨五六点的纽约清冷的街道,七八点的地铁站,以及令人悲伤厌恶的第八大道。整个纽约真实立体的呈现在读者眼前。


第二部分《大桥》是作者花了数月的时间对那些与众不同的修桥工进行观察研究后写成的。那些修桥工大多是印第安人的后裔,他们的祖辈大多都从事着修桥的工作,而他们的后代中很多人也会继承父辈的衣钵。大部分修桥工一生中会奔赴多个施工现场,他们追求冒险性和刺激性的体验,当然也有一些人在施工过程中不幸丧生。他们是被遗忘的人,在大桥建成后,人们只会记得大桥的设计师,建造大桥的提议者、支持者(大多是政客),没有几个人会记起那些修桥工。此外每次大桥的修建使得一些原始居民不得不迁移,那些原始居民抗争过最终还是妥协了,他们的生活也有了一些变化。


第三部分《走向深处》作者“集中描写了曾经活跃在社会各个舞台上的几位名人的梦想与逝去的辉煌——这些人物包括歌唱家弗兰克·辛纳屈、棒球明星乔·迪马乔、前拳王弗洛伊德·帕特森、演员彼得·奥图尔,还有《时尚》杂志上的那些封面女郎、文学人物乔治·普林顿(引用原书前言部分)。”
弗兰克•辛纳屈和弗洛伊德•帕特森都是意大利裔美国人,彼得•奥图尔是爱尔兰裔美国人,我们都知道美国是移民国家,这些移民者的祖辈甚至是他们自身的发展,都或多或少的面临种族歧视的阻碍,庆幸的是这些外来移民的生存和发展环境是在改善的。作者在短篇《弗兰克•科斯特洛的民族背景》里概括了美国移民的过去和现在为融入美国主流社会所做的斗争和努力。文学人乔治•普林顿是《巴黎评论》的第一任总编辑,在这个短篇里,我们可以窥见《巴黎评论》的创刊过程和发展历程。《坏消息先生》写的是悼文编辑的故事。


这本书更像是人物传记,书里提到的人物来自社会各阶层,各行业,他们的故事有的很荒诞有的则是稀松平常,给你冲击感的同时,又让你觉得亲切。当然,纽约城正如书里写到的:是一座“滑稽、诱人、极不寻常的城市。”生活在纽约的人共同塑造了纽约的城市印象,也深受纽约这个城市的影响。


>>>


1.没有人应该来纽约生活,除非他认为自己总是幸运的。——E.B.怀特


2、“纽约是一座令人兴奋的城市,每天都代表一种新的挑战——都向胃溃疡更近了一步。在这座城市里,你总是在期待某个狗杂种给你打电话——而他却不打。”


3、贾尼罗仍然擦着玻璃杯,慢慢地转向他的前经纪人,平静地说:“我对我干过的事情从不后悔。我遗憾的是那些我没干过的事儿。”


4.


 >纽约是一座富有动感的城市。艺术家和“垮掉的一代”住在格林威治村。


>纽约,正像作家汉密尔顿·巴索所讲,是一座到处是邻居却感觉不到邻里之情的城市。


>纽约是一座滑稽、诱人、极不寻常的城市。


>纽约偶尔也会变成一个大杂烩,到处是令人讨厌的景象与意想不到的噪声。


>纽约不是老年人待的好地方。城市仿佛从他们身旁绕了过去,他们无法跟上城市发展的步伐。


>这是一个巨大的、无情的、被分割的城市。


5、憎恨,这是一种悲惨的感觉。当一个人心中充满憎恨时,他的心态不可能平和。


6、“好像我的一生都在旅途中,”他说着,眼神透过挡风玻璃,落向车外的朝阳,“我从来没有一种属于某个地方的感觉。”——迪马乔


7、“在一个没有公正可言的时代,诚实人能待的地方只有监狱。”——梭罗


8、“让我们谈论坟墓、蛆虫和墓碑吧,


让我们以泥土为纸,用我们淋雨的眼睛


在大地的胸膛上写下我们的悲哀。


让我们找几个遗产管理人,商议我们的遗嘱……


——莎士比亚《理查二世》,朱生豪译”


9、“世界就是这样告终的/世界就是这样告终的/世界就是这样告终的/不是砰的一声,而是一声抽泣。”——T.S.艾略特《空心人》


10、“死神永远不会让一个聪明人毫无准备。”让·拉封丹曾这样写过。


11、“我不会选择做一个普通人……与众不同是我的权利——如果我可以的话……我寻求机遇,而非安稳……我想去冒险,去做梦,去创造,去失败,去成功……决不出卖进取心而换取施舍……我宁愿选择挑战性的生活,而不愿苟且偷生;宁愿选择追求成功时的喜悦,不愿苟活在乌托邦式的枯燥平静中……” ​​​

评论
热度 ( 2 )